陳世明:縱探語境

2009 TID AWARD
展出日期 1001年3月17日(六)~101年6月17日(日)
展出地點

臺北市立美術館 /展區3楼3A /

 

一步一腳印
----陳世明圖像日記的考掘學式描述

----曾長生(Ph. D. Pedro Tseng)

<摘要>
藝術與生命是陳世明(1948~)最大的兩個課題。兩者之間有著一定的衝突,也有著某種一致。陳世明生命的一波接著一轉折,前面為了當一個藝術家奮力,後頭則為了尋找生命的真相。如今他找到一個平衡點,在藝術與生命探索中居住,沉穩平靜地。陳世明認為在絕對寫實與絕對抽象的觀念兩頭,有相遇的可能。從超寫實主義抽離之後,虛實的空間形成另一個靜止世界的出現,純色色面與潑墨色面形成兩種對辯的存在,從繁複到極簡,彷彿變成是一種修行。
乍看陳世明某些「真象大白」系列的精緻極簡作品,會讓人自然聯想到林壽宇的白色系列,但縱探其藝術演化的語境,卻是迴然不同的。從陳世明藝術生命肌理的体悟,其精神倒是更像一名沿著藝術與生命之門托缽的苦行僧,其間還帶著一絲西班牙唐吉訶德式的浪漫情懷。
近年來陳世明利用空閒時間,將相機當為畫筆,走到哪拍到哪,他認為攝影就是拍吧!他將攝影當做資料,組合成為故事。攝影是一種未知,就如同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不知道,相機是活在眼前的。


陳世明以相機當畫筆的「縱探語境」新攝影作品,實已結合了直接攝影( Straight Photography )、矯飾攝影( Manipulated Photography )、及編導式攝影( Fabricated Photography )等三種基本類型的攝影手法。然而其輸出的藝術數位成品中,卻是處處隱顯著他堅實的藝術構成基礎與生活歷鍊的自省精神。因此,本文就試著以傅科(Michel Foucault)考掘學(archaeology)的方式,來縱深探索梳理一下他的作品演變內涵。


一、陳世明的藝術思維模式演化
二、陳世明的空間詩學
三、陳世明的後現代空間意識形態
1、裝置性影像藝術已成當代攝影顯學
2、記憶的暫留扮演象徵性的角色


觀陳世明的藝術演化一如二十世紀的藝術發展,其藝術傾向於滲入某些邏輯思考如形式、觀念、感知、意識形態或其他方面,這反而適合攝影特性的發揮。尤其在最近二十多年來,攝影處於各類藝術領域當中,介於藝術與非藝術的中性地帶,如果以藝術領域中三個主要潮流---抽象、超現實、觀念來分析,我們可以發現攝影已佔有一席之地。羅蘭。巴特( Roland Barthes) 曾表示:「攝影不只是一個產品或一種路徑,而是在結構上被賦予自主性的一個物体」。


活動網址

http://www.tfam.museum/TFAM

_Exhibition/exhibitionDetail.aspx?

PMN=1&ExhibitionId=423&PMId=423 2